admin 发表于 2018-8-24 09:59:04

蜀汉后期没大将?盘点五个蜀汉名将

  一说起蜀汉名将,是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蜀汉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其次则是姜维、魏延等人。五虎将相继殒命之后蜀汉似乎就再无值得称道的大将了,世人为此还编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语来加以讽刺挖苦蜀汉的人才凋零,借机指责诸葛亮提拔人才不利,没有辨识发觉人才之明。事实果真如此吗?要知道诸葛亮死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而蜀汉亡于炎兴元年(公元263年),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存在了二十九年,期间陆续有蒋琬、费祎、姜维三人陆续担任大将军,总揽朝政,如果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这三人也脱不了干系,不能完全归咎于诸葛亮一人。况且在我看来,蜀汉后期有五名将军的能力和战功完全不逊于前五虎,此五人都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在与南蛮、曹魏的交战中屡立战功,完全可以称为“蜀汉后五虎将”,至于他们到底是何许人,且听我慢慢道来。
马忠
  南方屏障——马忠
  马忠(?-249),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东汉末期为巴西(不是南美那个巴西哟)郡吏,察孝廉,为汉昌长。章武二年(公元22齤2年)很2的刘大耳在夷陵之战中被“纵火狂魔”陆逊烧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已地逃回了永安白帝城,当时刘备身边只有一些残兵败将,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刘备也因为战败心情激愤而染病不起,陆逊等人一直驻扎在猇亭,随时准备逆流而上进攻永安,蜀汉形势异常危急。这个时候巴西太守阎芝紧急征集五千人,为刘备补充兵员,派马忠带兵前往。刘备与之交谈,甚为器重,对尚书令刘巴称赞马忠道:“我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得到了狐笃,这是因为世上不缺乏贤才啊!(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三国志蜀书马忠传)不得不说刘备虽然其军事能力就是一坨翔,但是识人之能完爆诸葛亮,他眼中的这个不逊于黄权的贤才马忠在此后的岁月中殚精竭虑,为蜀汉镇守南疆,并未令刘备失望。
  得到了刘备的称赞和赏识之后,马忠可谓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辟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拜马忠为牂牁太守,率偏军平定当地叛乱。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马忠治理牂牁政绩显著,诸葛亮又辟为参丞相军事,作为丞相留府长史蒋琬的副手,处理后方军政事务。接着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虽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军于建兴三年深入南土,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得南蛮诚心归降,再无反叛。但那毕竟是小说家之言,历史上诸葛亮南征只是平定了朱褒和高定两人的叛乱。在诸葛亮撤军之后,南中等地的南蛮依然持续反叛作乱,多次杀死前往平定的蜀汉将领和蜀汉任命的当地官吏。而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至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十八年的时间里,马忠长期镇守南疆,多次指挥部队讨伐当地的少数民族叛乱,维护了蜀汉在南中等地的统治稳定。(督将军张嶷等讨汶山郡叛羌;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招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加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三国志蜀书马忠传)。
  马忠还指挥部队夺回了被南蛮侵占的建宁郡和越巂郡的土地,使得这两个南中大郡重新纳入了蜀汉的版图。建宁郡曾经杀害太守正昂,绑架太守张裔送给吴国,所以以前庲降都督张翼常常驻扎在汉族居多的平夷县。马忠移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味县。越巂郡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马忠指挥并协助越巂太守张嶷恢复秩序,并因此直接晋升为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侯。大司马蒋琬北驻汉中,而马忠入朝述职,于是受命到前线宣传诏旨,加拜为镇南大将军。魏国进攻汉中,大将军费祎率军北上增援,马忠留在成都处理政事。费祎班师,马忠才回到南中。延熙十二年死于任上,儿子马修嗣侯。马修的弟弟马恢有一个儿子交马义,后为晋建宁太守。
  除此之外马忠为人宽和,乐于助人有度量,爱开玩笑善于自嘲,愤怒从不外露。然而处理事情却十分果断,恩威并重,因此南蛮都敬畏他、喜爱他,他在南民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马忠去世以后,南蛮民众都自发地前往他停尸的庭院内流泪祭拜,还替他建立了庙宇进行祭祀悼念。

  王平
  汉中门神——王平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籍贯益州。因为年少时被外祖父何氏收养,所以随母姓,又名何平。《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魏主拆取承露盘,武侯预伏锦囊计”中呵斥魏延,招降魏延士卒的何平就是王平。王平是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历史上并无其与徐晃不合的传言。 王平虽然是降降,但投蜀之后却颇受重用。一投降就被刘备封为牙门将、裨将军。牙门将是古代官职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一种防御工事“牙门”,负责在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担任牙门将的人通常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武,以上阵搏战。蜀汉除了王平之外,张嶷、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以及赵云的儿子赵广也都被封为过牙门将。王平也不负此名,非常善于打以寡敌众的防守战。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王平隶属参军马谡为先锋。只懂得纸上谈兵的马谡舍弃水边军营而上土山扎营,行动指挥冗杂繁乱,王平多次规劝,一根经自命不凡的马谡都没有听从,在街亭被魏五子良将张合杀得屁滚尿流。部众全部四散奔逃,只有王平所统领的一千人,擂鼓不动,张颌怀疑有伏兵,没有前去进攻,这才让蜀军不至于全军覆没。恼羞成怒,颜面尽失的诸葛亮将自己指挥失当、用人不明的罪责全部推给了马谡一人,还心狠手辣地一并诛杀了协助马谡防守街亭的将军张休、李盛,解除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使得本已元气大伤的蜀军再遭打击,士气越发的低落。而王平则因为多次劝谏且保全了自己的队伍而特别背诸葛亮所推崇,加任参军,统率五部兵众并监管自己所在的军队,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围攻祁山,王平分守包围圈的南面。魏国大将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张颌率领三万骑兵进攻王平,王平以三千擅长山地作战的无当飞军坚守阵地,张颌连番攻打不能攻克取胜。王平同时也是这支由南蛮山民组成的蜀汉特种部队的首任指挥官。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武功县去世,蜀军退回汉中,魏延因为与杨仪不和,起兵作乱,但因为王平率兵阻截以及嘴炮劝降的关系,魏延手下的士卒死伤、逃散殆尽,魏延也被身旁的卧底马岱所杀,这次叛乱很快被平息,首功因归于王平。因为平叛有功,王平升迁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国舅吴懿驻扎在汉中,又代替被诛杀的魏延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公元 237年),晋封为安汉侯、代替去世的吴懿督领汉中。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大将军蒋琬驻扎沔阳,王平改任为前护军,代管蒋琬府中事务。延熙六年(公元243 年)蒋琬收兵,患病驻扎涪县,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此时蜀汉北方的军务可以说都是以王平来统管了。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天,魏国大将军曹爽(曹爽虽然是个庸才不假,但也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般不堪)听闻蜀汉大将军蒋琬病重,于是统领步兵、骑兵十多万人经骆谷,直指汉川。当时汉中的守军不足三万,将领们大为惊骇。有人建议放弃阳平关,放曹魏大军进入汉中,然后全军坚守汉、乐两城,等待驻扎在涪县的蒋琬大军驰援。王平却道:“不能这样,汉中距离涪县距离过远,将近千里之遥。敌军如果攻占阳平关,汉中守军必有灭顶之灾。现在应该先派遣护军刘敏,杜参军占领天险兴势山,我自己率军在后面抵挡;如果敌人分兵向黄金进军,我就亲自率领一千人前去抗击。不需要多久,驻扎在涪县的大军就会赶来支援,这才是上策。”当时只有护军刘敏和王平意见相同,两人迅速行动。驻扎在涪县的各路军马以及接替蒋琬担任大将军的费祎率军从成都赶来,加上连日暴雨,山路塌方泥泞难行,魏军最终退走,虽然此次作战有天气相助以及曹魏指挥官曹爽个人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正是因为王平力排众议,指挥安排得当才能防守汉中成功。一个合格的指挥官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局面前寻找出合适的战机,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取胜机会;即使遭遇部下的反对,也能够坚持己见,不为外力所左右。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都有显赫的名声和功业,并称“平安三将” 。
  王平生长在军队里,整日里与大老粗们为伍,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提笔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然而口授书信,却都很有条理。他让人给他读《史记》、《汉书》中的“纪”“传”,听完后,完全懂得其中的大意,并且常常谈论而不弄错其中的意思。可见王平是一名十分有上进心,懂得完善自己的不足,颇有儒将风度的将军。 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如此看似完美的王平却有着其性格上的弱点。他性情狭隘多疑,为人轻狂,因为这点他受到损害,于延熙十二年去世。(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张嶷
  无当飞将——张嶷
  张嶷(nì)(?-254年)字伯岐,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蜀汉后期的猛将,无当飞军的第二任指挥官。
  初为县功曹。刘备定蜀时山贼趁机抢掠县里,张嶷背着县长夫人,将其救出,张嶷因此得名。(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张嶷当时不过是弱冠之年(20岁左右),而能在乱军之中独自一人救出县长夫人,自己却并没有负伤的记载,足见其智慧和武勇,足可与周泰在山贼手中救出幼年孙权一战媲美。
  后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了在广汉作乱的贼寇。其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勇武的猛将一般才担任此职务),隶属于马忠,向北声讨汶山郡反叛的羌人,向南平定四郡的蛮夷,因功封为越巂太守。越巂郡自从诸葛亮讨伐了高定以后,这一地区的南蛮又多次反叛,杀死了多任太守,此后的太守都不敢去郡里赴任,这个郡空有其名。直到张嶷被任命为太守,他带领手下前往郡中赴任,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来劝导诱使南蛮部众归降。期间他生擒了不接受指挥的捉马部族的首领魏狼、斩杀了反叛的苏祁国的君主冬逢、斩杀了害死太守龚禄的斯都县头领李求承等人,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张嶷在郡十五年,平定当地叛乱,将破败的城郭重新建设,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后被征召回成都,越巂民感到悲伤,甘愿随张嶷至成都的越巂头目达百余人。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因为长年在潮湿的南方工作,张嶷身患风湿病,只能拄着拐杖才能从病榻上起来。但是但他听闻姜维将率大军北伐的消息之后,还是强撑病体自乞率军同行。临行之前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在他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中写道:“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殁,辜负荣遇。天不违愿。得豫戎事。若凉州定克,臣为藩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 ”后主慨然为之流涕(《益部耆旧传》)。张嶷没有食言,带病与魏将徐质交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但是他杀死的敌人也是己方死亡人数的两倍。
  简单的几句类似遗言一般的临别之语,至今读起来都令人动容. 张嶷效忠蜀汉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以六十高龄(刘备定蜀时已年满二十,推算一下的话战死时年纪已过六十)带兵出征为的只是报答刘备父子的知遇之情. 当时众人认为张嶷刚刚从南中返回成都,风湿病导致他浑身伤病,不能独立行走和骑马,不适合一同出征,但是张嶷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这有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跟随大军东征西讨.英雄迟暮的他自知自己随时可能陨落,那为什么他已年过六旬,却不顾安危独闯敌阵,还不听劝阻? 因为他根本就没想回来.他希望用自己的最后一丝能量,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辉;他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父子的厚恩,为蜀汉政权征服天下的大计再出一份力.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实仍在考虑着去实现先主刘备和诸葛丞相进取中原,一统天下的夙愿.一个老将的心声,令人泪满衣襟. 可惜啊!大将军姜维刚愎自用,谋划不当,不但最终没能保全忠勇将士的生命,九次北伐反而一败再败,穷兵黩武之下导致蜀汉国力日衰,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溺小人,朝政日非,蜀汉也在张嶷阵亡的九年之后灭亡了,克复中原的梦想就此烟消云散。
  张嶷死后,越巂郡民为之流涕,并为其立庙,四时祭祀。足见其在南蛮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张翼
  北伐先锋——张翼
  张翼(196?-264),字伯恭,犍为武阳人,汉初三杰张良之后,高祖父张浩曾担任司空,祖父张纲官至广陵太守,都有美名,《益部耆旧传》和《续汉书》分别有两人的传记。张翼作为三国蜀汉后期将领,出生于名门世家的他文武双全,为北伐立下赫赫功勋,官至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蜀汉灭亡后,张翼跟随姜维向钟会投降,在钟会之乱时,被乱兵所杀。
  张翼在刘备定蜀之后出任刘备的书佐(秘书之类的职务),此后又历任江阳县长、涪陵县令、梓潼郡太守、广汉郡和蜀郡太守。可以说生涯前半期的张翼是以一名文官的身份出仕的。他担任过郡守的地方都是益州中的大郡,足见其在内政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张翼从文官转变为武将,首次执掌兵权是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时期蜀汉五虎将已经全部去世,蜀军因为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中惨败而回,实力受损,所以诸葛亮在这一年提拔了一大批文职官员专任领军将领,张翼就是其中之一。(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三国志蜀书张翼传)。
  但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看似春风得意的张翼刚一领兵就栽了一个大跟头。原来张翼在镇守南中之时面对当地蛮夷和豪族执法严厉,得不到当地士族和边民的拥戴。当地头领刘胄突然叛变作乱,张翼领兵讨伐。但刘胄熟悉当地地形,加上又有当地蛮族的支持,张翼久攻不下,成都朝廷不得不下诏将其召回,以马忠前来代替他的职务,以张嶷来代替他领兵平叛。这个时候部下们都认为张翼应当快马返回请罪,张翼却说:“不能这样,我是因为蛮族造反,不称职才被召回的,但是接替我的人未到,我正身临战场,有责任运送积聚粮草,为消灭反贼做好准备,怎么可以因为个人被免职而毁了国家的事业呢?”多么掷地有声的话语,这一席话就跟当年徐晃不念友情与关羽交战之时所说的那句“此国事尔,不可因私废公!”相媲美,足见张翼是个勇于担当自身过失,敢作敢当的英雄好汉。
  正是因为张翼毫不松懈继续统领军队,知道接替他的马忠抵达,他才返回成都请罪,马忠和张嶷才能轻易地击败刘胄。诸葛亮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责罚于他,反而对其大加赞赏。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五出祁山,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兼扶风太守。从此一直负责镇守南中的张翼开始转战北方,成为了蜀军之后历次北伐的先锋大将,先后在诸葛亮和姜维的领导下,与司马懿、陈泰、郭淮、邓艾、钟会等名将对阵,他的这些对手们都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但文官出身的张翼在他们面前却也不落下风,官职也是一升再升,成为了蜀汉后期军中的中流砥柱。(亮卒,拜前将军,追论讨刘胄功,赐爵关内侯。延熙元年,入为尚书,稍迁督建威,假节,进封都亭候,征西大将军。——三国志蜀书张翼传) 虽然自己的官职一升再升,隐隐已成为了蜀汉军中仅次于大将军姜维的二号实权人物。但是张翼的心中却已经对这旷日持久的战争感到厌倦了,对于战争狂姜维不顾及国力民力,穷兵黩武的历次北伐也深恶痛绝。但当时的姜维在朝中权势滔天,加上为人心高气傲,没有人胆敢违逆于他。只有性格刚烈不屈的张翼敢于在朝廷上力争,认为国小民劳,不宜滥用武力。但是姜维却没有听从,依旧带着张翼等人进行了数次徒劳无功的北伐,并提拔张翼为镇南大将军。
  姜维到达狄道,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部下死伤上万人。曹魏在雍州地区的守备力量为之一空。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胜,张翼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冷静的分析了敌我双方国力和兵力的对比之后,深感实力相差悬殊的张翼规劝姜维应该见好就收,不宜再继续向魏国腹地进军,否则可能会全功尽弃。但是早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认为天下无敌的姜维却勃然大怒,大骂他这是在“为蛇画足。”继续率军围攻困守于狄道城的王经,城池却久攻不下,最后陈泰率大军前来救援,姜维不得不退兵。
  自此之后姜维就对经常向他提出反对意见的张翼心存芥蒂,却依然勉强他一道出征,张翼也不得已而随从。这样勉强维系的组合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战果: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延熙二十年(257)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连年征战,不得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接连损兵折将,使得本已疲敝的国力更加得捉襟见肘。这期间曾经担任文职官员多年,熟悉内政的张翼的内心该有多痛苦多矛盾可想而知。
  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张翼被任命为左车骑将军,兼任冀州刺史。景耀六年(公元263),魏国三路攻蜀,张翼与姜维都在剑阁,因邓艾奇袭成都而失败。姜维欲复国谋叛,与张翼共同前往涪县投降钟会。但张翼的投降很显然是违心的,他的内心一直是不甘的,他跟姜维一样,投降是假,伺机翻盘,准备力挽狂澜,为蜀汉复国才是真。第二年正月,他跟随钟会到成都反叛,但这次犹如困兽之斗的反叛最终还是失败了,张翼最后与姜维、钟会死于乱军之中。不过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失败了,也是死得其所的。

  廖化
  蜀中大将——廖化
  廖化(?—264),本名淳,字元俭,襄阳中卢(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期蜀国后期将领,以勇敢果断著称。
  一提起廖化,世人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古语来,廖化似乎一瞬间就变成了能力平庸的代名词。其实这种偏见对于历史上真实的廖化来说是极其不公允的。
  历史上的廖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参加过黄巾军,他最初担任的职务是驻守在荆州的前将军关羽帐下的主簿,这是一种负责起草文书的文职工作。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之后,诈降东吴。后来思念刘备的旧日恩情,就诈死,当时的人们信以为真,他趁机带着老母亲日夜西奔。考虑到三国时期的人,年过四十就算老了,廖化的母亲应该在四五十岁的样子,而当时廖化的年纪应该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一个弱冠之年的年轻人,能够在敌国境内先诈降,后诈死,而不露出破绽,顺利逃出升天,足见其有勇有谋之外,更是胆略过人,重情重义。
  恰逢刘备东征吴国,双方在秭归相遇。刘备见到廖化之后大为高兴,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刘备死后,任丞相参军,后任广武都督,逐渐升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三国志蜀书宗预廖化合传)因为蜀没有设立史官,所以关于廖化的史料记载十分有限,三国志中关于他的机载也仅此寥寥数笔。但是要知道蜀国在首任车骑将军张飞死后就将车骑将军的职位一分为二,分设左右车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所以廖化能够从一个太守升迁至与战功卓著的张翼并列的军中二号实权人物我,地位还在老将军,张飞入蜀之时的副将宗预之上,可见他的军功也是实打实的,不会比张翼等人差的。
  而且他跟张翼一样,在姜维的历次北伐过程中,一直担任先锋之职,他对于姜维不计国力,穷兵黩武的行为也是持否定态度的。《汉晋春秋》记载: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力?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姜维自己说过:“不主动停止用兵,最后一定是自取灭亡。 ”现在我们智谋上不比敌人强,军事力量还比敌人弱,却频繁用兵,怎么能指望国家稳固呢?诗经里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倒霉时候’简直就是在说我们啊。这话就说得比张翼过分多了,不但翻出了姜维的“黑历史”引经据典的大发牢骚,还讥讽姜维的智谋不如邓艾,等于是当众啪啪啪打姜维的脸了。
  不过虽然话说得有些不中听,但廖化的分析却是透彻而正确的,这一点想必姜维也是心知肚明。但是姜维依然抱着这种“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再次挥军北伐,果然再次大败于邓艾,败军还中沓中。
  景耀六年,魏将邓艾、钟会伐蜀,廖化同张翼、董厥等人率军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维,继而与姜维一同退守剑阁。后来,诸葛瞻被邓艾破于绵竹,廖化等人随姜维绕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
  第二年的咸熙元年春,廖化、宗预、董厥等人被徙往洛阳,忧愤交加,且年已七旬的老将廖化于半道病逝。经历了蜀汉由盛转衰全过程的老将军就此化作了永远的传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蜀汉后期没大将?盘点五个蜀汉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