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荀攸皆是智谋名士,却差点因冲动而铸下大错
年轻人有冲劲,敢想敢干,这是人生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冲劲不等于冲动,敢想敢干也不等于蛮干。一个人只有把敢想敢干的冲劲用在正确的地方,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这笔宝贵财富;而蛮干与冲动,从来都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拦路虎。
张良和荀攸,都是中国历史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著名智谋之士,但据史书记载,张良和荀攸在年轻时,都曾试图以刺杀的方式来解决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局。
张良字子房,封留侯,谥号文成侯,是汉初三杰之一,极富谋略却为人低调。在楚汉战争中,张良先后提出了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关键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后,称赞张良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
张良的祖上有五代在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担任国相,可谓是韩国的名门望族,如果韩国不被灭亡,张良很有可能继承祖上的荣光,成为韩国的大臣。但在公元前230年,之前已经被秦国蚕食鲸吞得差不多的韩国终于被秦国消灭掉,张良于是遭遇到国破家亡和梦想破灭的厄运。
年轻的张良把满腔的怒火和仇恨都算在秦始皇身上,他弟死而不葬,散尽家财,结交仓海君等豪杰勇士,共同制定谋杀秦始皇的行动计划。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张良得知消息后,让一个大力士提前埋伏在秦始皇巡游车队的必经之地——阳武县古博浪沙。待到秦始皇车队到达后,张良指挥大力士抡起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呼啸着向秦始皇的车驾砸去。遗憾的是,大铁锤只是砸到了秦始皇巡游车队的副驾,并未砸中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恼怒不已,当即下令国缉捕刺客。
张良刺杀秦始皇,虽然名震天下,但其本人却也成了秦帝国的通缉犯,因此只好隐姓埋名,躲到沂水边上,若非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时局骤变,张良也许就只能一直如此碌碌无为地隐姓埋名下去。这是张良因为年轻和冲动而付出的代价。
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实际上荀攸的年龄比荀彧大,只是辈分比荀彧小),心思缜密,足智多谋,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长期担任曹操的“谋主”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曾因战事不利而想要退兵,荀攸极力劝阻,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终于活捉吕布。
在官渡之战中,荀攸先是献声东击西之计,帮助曹操军先后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和文丑,然后又建议曹操出奇兵,派徐晃率部打败袁绍部将韩猛,烧了由他押送的粮草。荀攸还力主曹操采纳从袁绍处投奔而来的许攸之计,由曹操自己亲自率部突袭乌巢,再烧袁绍粮草。袁绍部下大将张郃与高览率部向曹洪投降时,众将怀疑张郃和高览,不敢接受,荀攸站出来力排众议,曹洪这才接受了张郃与高览的投降。
官渡之战后,曹操因为军中缺粮,想要放弃追击袁谭和袁尚,先去攻打荆州刘表。此时又是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坚持消灭袁绍诸子,从而帮助曹操一举平定河北地区。
总之一句话,荀攸表面上行事低调,但心思慎密,计谋百出,是一位与西汉张良类似的智谋之士。有意思的是,荀攸也曾像张良年轻时一样,准备采用刺杀的方式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局。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乱政,引起各方不满,关东群雄纷纷兵起,群起而攻之,董卓无奈,只好迁都长安。
当时,荀攸正在朝廷为官,任黄门侍郎。董卓迁都后,荀攸便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刺杀董卓。
荀攸认为,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眼下,董卓虽然手里握有不少军队,但实际上,他不过只是一介有勇无谋的武夫而已。我们应该想办法刺杀董卓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这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
众人商议已定,但尚未起事,就被董卓发觉了。于是,董卓下令逮捕荀攸、何顒等。
何顒被捕,在狱中忧惧自杀;而荀攸则一直被关押在狱中,直到董卓被自己的“干儿子”吕布杀死,这才终于被赦免出狱,无罪释放。
在狱中的这段时间里,荀攸的心理素质虽然比何顒好,仍然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干啥干啥,没有像何顒那样忧惧自杀,但无论如何,那毕竟是在监狱中,想必也不那么好受。也就是说,荀攸也曾为自己的年轻和冲动,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如果不是吕布恰好很快就杀了董卓,岂有后来曹操的荀军师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