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无大将”的局面是谁造成的?和诸葛亮做的这些事脱不了关系
说起三国的话题,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除了那些精彩的故事之外,每个人物的生平和经历都具有极强的传奇色彩和演绎特色。
关云长“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的事迹为后世人所铭记,他的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成就了他的盖世英名,义比千金,所以现在的人有奉关羽为财神爷。再比如赵云赵子龙一杆银枪冲入曹营,百万军中杀得个七进七出,救得蜀中后主刘禅。
当然,蜀国的命运是比较凄惨的,正所谓“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后主刘禅软弱无能,将蜀国江山拱手送与他人。
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
有人说,蜀国的灭亡责任在刘禅,要不是刘禅软弱,听信奸人谗言,西蜀也不会灭亡的地这样快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难以令人接受了。说蜀国被灭完全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所谓“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那这句话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呢?我们先别急着做回答。我们先来看看蜀国的立国过程是怎样的?弄清楚了前中后,再来看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一、 蜀国建国的前期
说起蜀国的建国历程比起北魏曹操、东吴孙权来都要艰巨困难地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曰无兵马钱粮;一曰无土地人口;三曰无各种人才。
先讲无兵马钱粮。刘备的出身大家都知道。所谓“织席贩履之辈”。用现在的话说,刘备是个编草席卖草席的小个体工商户。跟刘备一起平叛黄巾起义的张飞则是当地卖猪肉的,《三国演义》里张飞自称:“吾颇有资财。”可见平时是和镇关西一样人品。不过在这里变成了正面形象。至于关羽,原本是杀人犯在逃。这个时候的刘关张还没有想自立为一地诸侯而后图之(天下)的打算。此时甚至连曹操都未有篡汉的野心。
黄巾之后,刘备辗转袁绍、刘表、吕布、曹操、刘璋的麾下,但是连年的征战和周旋使得刘备看清楚了当时天下各地割据都想自立为王的真面目。此时的刘备除了身边的关羽张飞赵云外,可谓是一无人马二无钱粮。
二、蜀国的中兴
有了诸葛亮的加盟,刘备集团实力日益得到加强。开始招兵买马,广纳人才。正在这个时候,已经完成北方统一的曹操开始把眼光和注意力投向南方的东吴孙权和刘备。
此时的东吴议事大厅,人满为患。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和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争论不休。
吴侯孙权虽早已拿定主意。但若是没有一个完美的理由,难保手下不服。军心不稳。
刘备大营。鲁肃求见。
若要击退曹贼,势必孙刘两家联手。
诸葛亮说,我去当说客,势必劝得孙刘两家联合抗曹。
舌战群儒,诸葛亮一战成名。
赤壁大战,曹操大败而归。
自此,刘备得荆州、益州。逐渐成为西南一方诸侯。与北方的曹魏政权、东南的孙吴政权共通形成当时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又有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位能征百战的将领。地盘日益扩大,实力渐次增强。
蜀国迎来了中兴的开始。
三、 蜀国的后衰
讲起蜀国的灭亡则离不开一场发生在西蜀刘备和东吴孙权之间的大战。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八月,距离刘备称帝不过四个月。蜀汉皇帝刘备一意孤行发动夷陵之战。第二年,公元222年十月,刘备战败,逃往白帝城,后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六月刘备病逝。
自此,蜀汉进入一个暂时的停滞阶段。夷陵之战导致蜀兵死伤逃亡投降者8万余。此一战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计划一下子往后拖延了至少三四年。
现在问题就出现了。刘备死后,诸葛亮多次上表要求挥师北伐,克复中原。有人就觉得诸葛亮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休息生息,造福百姓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总是要北伐呢?
《出师表》里诸葛亮是这样解释的:“……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很好懂:现在的益州(关羽失荆州后,蜀国地盘主要是益州)负担已经很重了,现在不打仗(去争夺更多的土地),那么以后就是想打也打不成了。
可以想见,当时的诸葛亮是有多么地着急了。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挥百万师南下失败后还能不损根基的道理。北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当然也是名不聊生)大规模战役的损耗。要知道打仗就是拼消耗。谁更耗得起谁就赢了。很显然,此时的西蜀已经有点耗不起了。
诸葛亮当然非常清楚这一点。都是尽管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但都以失败告终。
我想,“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或许是对的,但诸葛亮没有做错。但是放眼中国千年历史,这样的没有做错终究不可逆趋势而发展。明白这一点,也就不纠结到底是谁导致成功和谁导致失败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