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孙策曾欲和曹操争锋!
孙策“阴欲袭许”的目的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意将献帝攘于自己可控范围。然而孙策生前未将“阴欲袭许”壮举付出行动,死前也未将“阴欲袭许”谋略交待给后继者。从而,“阴欲袭许”给后世留下一个不解的谜。
在东汉三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形成一整套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及实践成果。最早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论则是公元192年贾诩向李榷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原文记载:(贾)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而后田丰向袁绍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再后公元195年沮授向袁绍献计“挟天子而令诸侯”。《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原著写道: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最后,才是毛玠向曹操提出策略“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原本写道: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贾诩田丰沮授毛玠这些东汉三国时期知名谋士只看到将皇帝控制在手的好处,却未见过控制皇帝的坏处。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因此,迎奉天子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伤害别人也会损害自己,有利有弊。在东汉中后期,从汉桓帝起,无论是掌握朝政大权的外戚还是善于专权乱政宦官或是精于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太后,一个又一个走马灯似地控制皇帝,被控制的皇帝不是病死就是老死,而这些控制皇帝的人都没有一个可以善终。有且只有一代奸雄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控制住皇帝,自己本人不仅得到善终还为子孙开创曹魏王朝奠定了基础。
无可厚非,迎奉皇帝,控制皇帝,固然而捞到一大笔政治资本,但也将自己放在火炉上,落下个挟持皇帝,专权窃国的恶名。在皇权和利剑面前,忠刘之人,忠汉之臣明面上噤若寒蝉,战战兢兢,甚至是虚与委蛇,阿谀奉承;暗地里直言不讳,酝酿对抗,甚至是不惧生死,前仆后继。丁管挥简击董卓、王允设计杀董卓乃至刘协衣带诏事件,都是忠汉之士对控制皇帝,让皇帝成为傀儡的董卓曹操之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挑衅。
孙策“阴欲袭许”的出发点是好的,手段是可行,过程是曲折,结果是不理想。正如曹操之所以能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其在汉末中拥有不凡的实力。军阀之间的争斗,凭的是实力,要的是硬件。否则即便手里有个皇帝,终究吓不倒谁。
笔者按:睿智,指聪慧,明智,聪明。引申为一个人极富智慧。孙策,虽是一个少年却早熟,在平定、经营和巩固江东过程中,具有不图虚名而求现实的睿智。特别在实施“阴欲袭许”这一事,只将口号喊得震天响,动作却轻飘飘,不见得真正行动。孙策明白“挟天子”不单是往脸上贴金,也可以被人往脸上抹黑。况且皇帝不是一抓就灵的神牌,没有必要甘冒奇险,付出代价,去做“阴欲袭许”的无用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