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op三国群英传SF

标题: 三国英雄故事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8-20 20:57
标题: 三国英雄故事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三国演义在诞生的时候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三国演义》是搜罗了从真正的三国时代到元末为止的民间传说再创作而成。毕竟小说就是小说,它不是正史,必须要贴合人民群众的口味才能生存,也就是俗称的接地气。在儒家文化已经发展到巅峰的明代,三国演义自然是需要贴合这个时代的大众价值。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已经不清楚《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说起三国的历史,大家往往将《三国演义》的故事当成真正的历史。但实际上,这两者成书时间要相差了一千多年,而在此背后显示的思维也完全是两码事。虽然两书说得都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事情,但是就像画像往往喜欢把历史人物画成当时的装束一样,《三国演义》说的是三国故事,其实迎合的是成书之时的主流价值观念。



很少有人记得小说当初的名字了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和作者众说纷纭,大众所听到最广的版本应该是明初由罗贯中所著,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刨去极不可靠的“宋以前”之说外,大都认同为明初或者明中叶成书。因此可以大致肯定今天我们所阅读的《三国演义》基本是迎合了明代的价值观念而成书的。而明清之际恰恰是程朱理学大成之际,人们对忠孝仁义的看法已经大致定型。可以说三国演义在故事中出现的一千多个人物,全部是儒家心中正反派的具象化。



民间的关帝崇拜

以身为凡人,却一直受到神祇待遇的关公为例,比他戏份更多的角色不是没有,但是论起受崇敬的程度恐怕没有更高的了。

无论你是没有文化的黑社会还是被视为精英阶层的香港特区警察,或者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家中,放一尊关公总是没有什么违和感的。因为关羽是儒家“忠勇”形象的的具现化,可以说是中国人基于想象的一种完美存在。其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特别是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不断册封。原因是其一生对于汉室皇朝正统蜀汉刘备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即便是刘备走投无路非常落魄,并且面对曹操的厚爱以及功名利禄等诱惑时,关羽对刘备“忠义”的信念依然忠贞不二,一生矢志不渝地追随刘备。并且,其人智勇双全,儒雅过人。所以与其说是人们将“关羽”这个人类神格化后让其享受信众的香火供奉,不如说是对具象化后的儒家精神表示强烈的认同。



我们今天在游戏和动漫里看到的三国人物形象并非正史中的他们,而是小说中的

而除了关羽外,其余角色的个人形象也都是艺术化地将基于儒家的思维给“灌入”了角色中,使其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例如诸葛亮的“智”,赵云的“勇”,曹操的“奸”等等。

可以说每一个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是数种儒家观念的结合具现化的产物。有意思的是恰恰也是因为儒家对“小说”这种“通俗”之物的轻视,导致《三国演义》一直到嘉靖年间才算真正流行开来。

由此。《三国演义》终于真正完成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三国”故事先征服的是日本

《三国演义》的输出却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当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一次被翻译成日语的时候叫做《通俗三国志》。译者为京都天龙寺僧人义彻、月堂兄弟,两人从1689年开始,费时三年共同译成后,署名“湖南文山”刻版刊行。此时距离《三国演义》诞生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三百年了。而且在译成之后很久依旧只是在僧人内部流传。



最早的日本版本的三国演义中的插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个和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日本常年和中国大陆有着文化上的交流,也吸收了大量的儒家文化。据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405)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但是一直到日本战国时代为止,儒家在日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官学”地位。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一个人而改变了。在公元1600年的关原之战中德川家康获胜并夺取全国霸权,随后便于1603年迫使皇室封他为右大臣和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天的东京)开设幕府,从此开始了将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德川家康既是一位精明的政治统帅,也是一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大学者。他曾经邀请藤原惺窝讲授《贞观政要》和《汉书》,出版《诗经》、《易经》等中国经典,聘请林罗山为儒学顾问,学习和研究儒家政治文化。



在大阪覆灭了丰臣家的德川家终于成了日本之主

儒家政治文化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得势,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统治者的实际需要。德川家康平定天下之后就曾经提出,全以马上而得天下,从今以后则不必以马上而治天下,“若能常遵信圣贤之道,大凡欲治天下者,行人之为人之道,此外不应有道,自治世之初,屡屡尽心于文道矣。”特别是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乱之后,德川统治者急需巩固自己的政权,恢复社会政治秩序,重建道德基础,而原来曾经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佛教已经走向衰落,不堪为用。

另一方面,林家朱子学继承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强调君臣之道和上下等级身份关系,同时也提倡朱子学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政治理想,这些基本思想和理论主张恰好迎合了德川幕府统治的需要,于是顺理成章地被德川统治者所采纳而成为幕府体制的理论支柱。

随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深入人心,一直在小范围内传播的《三国演义》终于迎来了风靡日本的日子。1836年,随着《绘本通俗三国志》的出版,日本迅速刮起了一股的三国热。而这股热潮终将把日本“三国”文化的格局再升一级。

电游化的二次元“三国”

如果说近似的儒家文化让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接受了《三国演义》。那么这一套在面对欧美文明的时候就是铁定行不通的。笔者还记得前几年有美国的玩家,通过游戏成了三国的发烧友,结果看原著看得牛头不对马嘴引发了中文网络的阵阵笑声。无他,因为欧美文明的基础是基督教文明,经过现代化的革新后,对于单纯的代表着什么的人物不感兴趣。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欧美的流行文学作品中,就很少看到类似《三国演义》中出现的那种非黑即白的人物角色。



当然,欧美流行文学作品中那些有特殊目的和起到重要剧情作用的人物设定除外

以在中国大火的《权利的游戏》为例,按照中国观众的解读狮子家是反派,而狼家是正派,以中国传统来说狮子一家全是坏人,反之狼家则都是好人。但是随着剧情的揭开,我们发现作为反派的狮子家大部分也是好人,只不过有人被命运捉弄(天生矮小的小恶魔),有人被世人误解(詹姆)。哪怕是瑟曦的病态行为,也有童年的预言和年轻时被丈夫精神虐待作为铺垫。这样一来人物就显得饱满,很少有为了坏而坏,代表某个符号的存在。



主角也会为自己的身份自卑,也想过为了家人背弃荣誉

原版《三国演义》固然为古代中国人所接受,但是给其他文明的人看无疑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就像中国人无法理解欧美为何崇拜一个老是惩罚凡人的神祇。三国演义要想成为一个大IP,必须要经历一次大包装。

日本想要让“三国”这个IP进入欧美市场,必须要和欧美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同步。于是,对于三国故事的在创作在理解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在日本的动画中,我们很难再看到小说中那种儒家思维具现化的人物。遍数二战后来自日本的三国作品,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个符合现代人观念的英雄,不存在过去那种几乎完美的具现化的“神祇”或者“魔鬼”。以曹操为主角的漫画《苍天航路》便是其中典型,在里面没有那种绝对的善恶,有的只有为了各自的理想而行动的英雄们。



《苍天航路》中曹操的形象

而日本的文化产业确实无比强大,哪怕是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借助日本人“再包装”之后的三国,一下子就虏获了不少欧美人的心不说,甚至反过来影响了原本作为输出国的中国。

在日本反输出三国文化的同时,作为“正版”三国的源发国,中国也参与进了对三国故事、人物的再创作。

相信看过老版日本三国漫画或者玩过老版三国街机的骨灰级朋友们会发现,这些三国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离谱,但到了21世纪,日本游戏中的三国人物形象由变得更接近与中国传统三国文化中的三国人物形象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中国在上世纪末,拍摄了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该剧因为在当时十分精良的制作,而在日本热播,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日本三国游戏中的人物设定。

正是这种输出、反输出与反反输出,三国故事越来越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模式,越来越接地气,逐渐被全世界的人接受。

以吕布为例,在原版中是纯粹到不行的反派角色,是骄傲、色欲,见利忘义的代名词,但是在新版的三国中却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只能感叹岁月的力量确实强大,足以改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取向。

结语:

可以看出,此次三国故事进入欧美主流文化市场,并非那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满足外国人对异域风情好奇的,低端的,“看猴戏”似的低端文化输出的结果;而是一种经历了千年时间发展或者说与时俱进,和世界接轨(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成功典范。希望三国故事的成功输出,能给了那些抱残守缺,顾影自怜所谓传统文化更多的启示,至少能让那些把中国文化符合简单而片面的理解成各种光怪陆离的“土味元素”的文化艺术和娱乐工作者有所启发吧:开放的、拥抱现代与变化的,才是真正的世界的、中国的。






欢迎光临 11op三国群英传SF (http://11op.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