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op三国群英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三国群英传
查看: 29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人借刀杀人,挑战奸贼董卓?曹操心甘情愿替他卖命

[复制链接]

1580

主题

1930

帖子

69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其说王允是风度翩翩,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雅士,不如说王允是阴狠毒辣,深谙借刀杀人之道的政客谋士。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无非是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然而,在东汉,儒家文化虽已在二三百前就因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以及朱买臣的诠释而变异成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文化工具,但儒家文化仍然保留了诸如忧国忧民、匡济天下、仁爱等许多原始的精华。这些儒家文化都流淌在王允的每一滴血液当中。因此,王允身上体现出更多是儒家文化的相反一面,就是在政客谋土身上特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自私和冷酷。
名著《三国演义》里,王允在设计借刀杀人这一妙计,确实下了一番心血,从谋划、找人实施,引人入局,送上家传宝刀等一系列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特别是引人(曹操)入局这一环中,更是耐人寻味:借自己生日为名,在司徒府后堂设宴款待一班大臣,宴席上惺惺作态,掩面大哭,引起共鸣,主宾同哭,徒做楚囚相对,悲悲戚戚。原著是这样记载当时设宴时的场景: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四点重要信息。
即其一,王允十分谨慎,不按常理出牌,款待参与者的地点是选择在后堂。毕竟后堂比前堂私密,不易也不怕被董卓的耳目所监听,确保谋杀董卓的计划不被提早泄露出去,让董卓有所防备或被先下手。如是这样,王允的借刀杀人的妙计就会腹死胎中,一切徒劳,甚至连赴宴者都可能会受牵连,入狱流放杀头皆有可能;
其二,在京的公卿都到,可见王允的人缘好,政治影响力强,堪称群臣们的领袖,深孚众望。在那种特殊、高压的环境下,一个小小的生日,竟有那么多的文武百官到司徒府赴宴。要不然,人人巴不得早早闭门谢客,尽量少跟同僚们私下接触,一不小心被套上图谋不轨的嫌疑,轻者罢官做牢,重者流放砍头;
其三,赴王允之宴的所有大臣,面对王允的痛哭,除了哭,卖力地流泪,却无良方可止王允的伤心泪。王允自已也是一时无策,才会找了个过生日的理由,聚集朝中忠义之士密商除董之策。然而这群忠义之士,大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论胆略,论计谋,都乏善可陈。但面对手握重兵的董卓,也只有徒呼奈何。这也暴露出赴王允宴的大臣们的无能,个个自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此时此刻连粗莽暴戾,不学无术的董卓都对付不了。从侧面看出董卓专政乱权下,不得人心,人心依然思汉;
其四,王允心思缜密,不仅能摸透满朝文武大臣的底,还对所来之人更是知根知底,甚至连每个人的心都琢磨得透透彻彻。要不然,只要有一人向董卓告密。按董卓的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原则,王允及赴宴的公卿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可结果,正如王允所料,没有一人去向董卓告密。王允这些本事可比董卓不知强多少。不然董卓哪能给曹操名为献刀实为谋杀的机会。
王允,从自身的现实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背景出发,谋划并设计出针对董卓本人的斩首行动,开始对董卓进行反击。
笔者按:能耐,指本事或技能。王允,一个手中虽无一兵一卒的司徒,却天生好人缘,更有识人辨人之本领,能识出参加寿宴的公卿都是忠汉之臣。因此,在董卓高压残酷环境之下,王允在寿宴上密谋谋杀董卓却无人告发从而使刺杀董卓有机可趁。否则,王允必然死无全尸,可见王司徒心思缜密,能耐极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op三国群英传SF  

GMT+8, 2024-11-30 12:30 , Processed in 0.2111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11op游戏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