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op三国群英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三国群英传
查看: 28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权不追尊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其后人,算不算忘恩负义?

[复制链接]

1580

主题

1930

帖子

69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09:0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于刺客之手,年仅26岁。临终前,孙策将权力交给二弟孙权,孙权时年18岁。作为孙策最年长的弟弟,孙权接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对孙策而言这并非唯一的选择。
孙策还有一个三弟叫孙翊,时年16岁,性格很像孙策,孙策也很喜欢他,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把位子传给孙翊。同时,孙策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孙绍,按照当时的传统,孙策应该确立孙绍为接班人。
但孙策最终还是选择了孙权,他考虑到,孙翊性格太刚烈,不善于团结各方力量,而儿子孙绍年纪又太小,外有强敌、内有忧患,不能让只有几岁的孙绍接班,所以孙策还是把权力交给了18岁的弟弟孙权,这个选择事后证明是正确的,孙权带领孙氏集团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建立了孙吴政权。
但无论如何,孙权的权力地位是哥哥孙策给的,没有孙策的选择,孙权的一生只怕会默默无闻,没有孙策打下的基础,孙权也不可能顺利接班并逐渐掌握江东。
然而,孙权称帝后仅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孙权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哥哥孙策,从现实看孙权是孙氏集团的“第三代”,第一代的孙坚得到了追尊,第二代的孙策也应该享受此殊荣;从情理上讲,没有孙策也就没有孙权的后来,要追尊的话孙策也应该一并追尊。孙权只追尊孙策为长沙桓王,王与帝有本质区分,孙权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其实,孙权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古代宗庙祭祀实行昭穆制度,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周礼》记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释为:“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 为穆。”意思是,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具体的情形是:始祖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在昭穆排列中,通常是降序单线排列,以保证父子始终异列,避免“并肩而立”的尴尬,而祖孙则始终同列。这时候,如果中间多出一个平辈,则打乱了昭穆次序。
以孙氏为例,孙坚为穆,孙权为昭,孙权之子为穆,孙权之孙为昭,这是正常序列。如果前面插入一个孙策,情况就变化了,孙坚为穆,孙坚为昭,孙权又为穆,孙权与父亲同为穆,这就不符合常规了。
这不仅是一个仪式问题,更有现实的考虑。如果追认兄长为皇帝,那么兄长的儿子也拥有皇位继承权。具体到孙策,他的儿子孙绍与孙权的几个儿子一起在法理上也都可以问鼎皇位,这容易造成内部分裂。所以,无论从通行制度还是现实去考虑,孙权的做法都是没问题的。

那么,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一下子追尊了3位已故皇帝,即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又如何理解呢?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师是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昭是司马炎的父亲,这次追尊后晋朝的宗庙排列如下:司马懿为穆,司马师为昭;司马昭为穆,司马炎为昭。如果这样排,的确有些乱。
司马炎是如何考虑的呢?其实,昭穆次序的考虑在司马炎看来还是次要的,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确定谁是始祖。始祖即太祖,司马炎当然希望父亲司马昭能为始祖,但谁都知道晋朝基业创建与爷爷司马懿、伯父司马师密不可分,司马炎如果将二人排斥在昭穆之外,必然会受到质疑。所以,司马炎确定了这们的七庙制度:六世祖司马均,五世祖司马量,高祖司马俊,曾祖司马防,祖宣皇帝司马懿,父景皇帝司马师,父亲文皇帝司马昭。上面这6位,合为“三昭三穆”,但“太祖虚位”,也就是干脆不明确为太祖。
这是从制度方面的考虑,从现实考虑,司马炎将伯父司马师也追尊为皇帝,不担心他的后代拥有皇位继承权吗?这一点恰恰不用担心,因为司马师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在这方面,孙权面临的情况不同,孙权如果同时追尊哥哥为皇帝,侄子孙绍无形中也拥有了皇位继承权,将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孙绍后来的情况史书记载较少,《吴录》提到:“昭与孙绍、滕胤、郑礼等,采周、汉,撰定朝仪。”说的是,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孙权命孙绍与张昭、滕胤、邓礼等人根据周朝和汉朝的旧礼而制定帝王临朝的典礼。《三国志》还提到一条:“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说的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儿子孙奉沿袭爵位。
这里的吴侯,指的应该是吴县还非吴郡,说明孙绍被封为县侯,不高也不低,史书没有提到孙绍在孙吴担任什么职务,说明他远离了权力核心,即使有什么职务,也应该是养老性质的。
这一点是不是也说明孙权忘恩负义呢?其实也不能这样看,站在孙权的角度,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孙吴政权的安全问题,亲情、报恩是次要的。孙绍特殊的身份容易被人利用,即便他本人没有什么想法,说不定也会被人利用,将他“闲置”起来正是为孙吴政权稳定着想,也是为孙绍本人好。

这并非杞人忧天,孙绍的儿子孙奉后来就被人利用了。孙绍死后,孙奉作为孙策唯一的孙子,沿袭孙绍上虞侯的爵位,本来过得也挺好,但到了孙吴末帝建衡二年(270年)却出了事。这时候孙权已经不在人世,孙吴末代皇帝是孙皓,他因为左夫人王氏之死过度悲伤,曾几个月闭门不出,外界听不到皇帝的消息,民间于是纷纷传言说孙皓已经死了,有可能接替皇位是说孙权的第五子孙奋。
社会上还有传言,说孙奉也有可能接替皇位,有一些政治投机者便开始蠢蠢欲动,有一个名叫张俊的郡太守,还赶紧去为孙奋母亲仲姬扫墓,以此表现表现。
孙皓没有死,他后来听到了社会上的传言,勃然大怒,“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史书没有提孙奉,但孙奉也是这一年死的,想必死因与孙奋相同。孙绍是孙策唯一的儿子,孙奉是孙绍的唯一儿子,孙奉死后,孙策一支也就“绝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op三国群英传SF  

GMT+8, 2024-11-30 07:41 , Processed in 0.3405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11op游戏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