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op三国群英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三国群英传
查看: 3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世家|此人威震东北,曾打趴高句丽王国?见到曹操却怕得半死

[复制链接]

1580

主题

1930

帖子

69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20: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国”,指的是继承了汉末乱世的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足鼎立的格局,是曹刘争夺汉中与夷陵之战以后才全面确立的。然而,除此以外,还有一家自董卓时代始的老牌军阀依然独立于世,虽然他们也接受了曹魏政权的封号,然而一贯自行其是,一直到最后胆大妄为称帝,被曹魏太傅司马懿所扑灭,这就是本文将要介绍的对象,割据辽东、玄菟、乐浪三郡三代的辽东公孙氏家族。
接第一篇《三国最神秘家族?雄踞东北,欲同曹操争锋天下!》
公孙度辞世以后,其庶长子公孙康继位。他一上来,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大机会,那就是有关三郡乌丸的事务。
这里我还要先介绍一下所谓三郡乌丸的背景,乌丸(乌桓)与鲜卑同源,都出于在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的东胡。东胡被击溃后,一个部落逃到了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重整旗鼓,于是自称乌桓(乌丸),这类东胡的余部,在匈奴人手下接受着严重的压迫,到了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破匈奴左贤王所部,将附汉的乌桓人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让他们作为汉朝的屏藩隔开匈奴人。还在幽州刺史部所在蓟县(今北京城区西南)设立乌桓校尉以监领乌桓部众。
到了东汉初年,又有大批乌桓人南下投奔汉朝边郡,主要是为了给汉朝政府充当雇佣军。到了汉末,辽西郡乌桓首领丘力居,上谷郡乌丸首领难楼,各自称王,辽东属国乌桓首领苏仆延,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首领乌延,自称汗鲁王。又有原来汉朝的中山太守张纯投奔丘力居,此人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在青、徐、幽、冀四州四处抢掠,杀人无算。直到后来朝廷委任宗室刘虞为幽州牧,才将这几路流寇平定下去。
到了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幽州的时代,公孙瓒手下就统御着很多乌桓骑兵,公孙瓒甚至在打发老哥们刘备去徐州援助盟友陶谦的时候,还附赠了几百乌桓骑兵。而后来公孙瓒与幽州牧刘虞矛盾加深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公孙瓒纵兵劫掠朝廷给乌桓酋长的赏赐。这也导致了乌桓人日渐与公孙瓒离心离德,他们就接受了袁绍的收买,乌桓人的首领蹋顿(丘力居之侄)接受了袁绍的和亲,袁绍还颁给蹋顿、苏仆延、乌延三人以单于印绶,公孙瓒在易京楼这个坚固堡垒中自杀以后,袁绍也坐视他所封的三大单于占据了右北平、辽西、辽东属国三郡。后来这三大单于还是奉先前丘力居的嫡子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辅佐丘力居。
公孙康上位以后,眼见袁氏日渐衰微,也对西面的几个郡动了点心思,就派遣使者韩忠给予正在为袁谭助力反曹的峭王苏仆延以单于印绶,想要分化瓦解乌桓人。同时曹操也派了个使者牵招(此人曾为袁绍效力管理乌桓骑兵,也是刘备少年时代的铁哥们)去峭王那里,这个边地蛮族酋长觉得自己见识不高,就问牵招:“当年袁公说他受天子之命,封我为单于;如今曹公又说他会上奏天子,封我为真单于;辽东方面又给我一个封号。这样一来,我当奉谁为正统?”牵招答道:“从前,袁公代表天子发号施令,有权封授官爵;后来他违背天子旨意,曹公取代了他,说要奏明天子,重新封你为真单于。辽东不过是一个偏远的小郡,怎能擅自封官授爵!”而公孙康的使者韩忠只能吹吹牛皮:“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有雄兵百万,夫馀国以及貊部都听命于我家主公。当今的形势,是强者为首,曹操怎么能唯我独尊!”牵招于是大声呵斥韩忠:“曹公以诚信待人,恭谨明智,辅佐天子,讨伐叛逆,安抚顺服,平定全国的混乱。你们辽东上下都顽劣奸诈,嚣张跋扈。如今倚仗地形险要而又远离中原,就背叛朝廷,竟敢擅自封授官爵,侮弄天子,应当处以极刑,怎么敢侮辱诋毁曹公这样的朝中大臣!”说罢牵招还拔刀相向,一把揪住了韩忠的头发,幸亏此地的主人峭王急忙赤足奔过去,把二人拉开,尔后峭王就接受了曹操的印绶。
辽东方面的使者面对曹操方面的使者,文的武的都比不过,可见这次公孙康想要浑水摸鱼,结果却得不偿失。第二年,峭王还出兵帮助曹操剿灭了降曹后复叛的袁绍之子袁谭。同年,张辽进攻东莱郡,公孙氏部将柳毅败绩,公孙氏在山东半岛的开拓彻底失败了。此时,袁尚袁熙二兄弟也觉得日暮途穷,不得不带着大批旧部投奔乌桓,结果就在两年后引发了著名的白狼山之战,战斗中蹋顿单于被曹军张辽所部斩首,乌桓人的余部又在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被曹操击破,乌桓人的首领速附丸、楼班、乌延跟随二袁兄弟远走辽东。此时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郭嘉献计,说不要急于进攻公孙康,等待公孙康和袁氏二虎相争,渔翁得利。后来,在二袁兄弟准备登堂与公孙康会面之时,公孙康安排了伏兵,将二袁兄弟与乌桓首领尽数斩首,还传其首级与曹操,以表示归顺之意。这便是著名的“遗计定辽东”一事。
不过此事虽然有名,但还有三件后事要提一下。其一是白狼山-柳城战役结束以后,三郡乌桓多数被曹操迁入中原,为曹操政权充当骑兵部队,余留者后多在后来投奔慕容鲜卑。其二是二袁兄弟被传首到曹操一方以后,曹操下令:“敢有哭之者斩!”唯有牵招一人不遵法令,设坛祭祀,曹操被这位袁氏旧臣的义举所感动,举荐牵招为茂才。后来牵招也与刘备的另一位少年故交田豫一起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北方柱石,一同大破过鲜卑首领轲比能。其三是曹操收到辽东方面的大礼后,就假朝廷命令奉公孙康为襄平侯,公孙康接受了,毕竟这是个县侯头衔,襄平还是自己的地盘,名号比老爹的“永宁乡侯”响亮多了,足以假借此名号令部众。

(笔者所拍摄的辽宁省建昌县大黑山(白狼山)照片)
公孙康斩首二袁兄弟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为了向曹操示好,表示“我很听话”;其二则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任官发展,主要靠家族的力量,毕竟这也依托着东汉的“举孝廉”人才举荐制度,毕竟一个家族可以拉关系为某人谋出路啊。二袁兄弟虽为丧家之狗,然而其故旧繁多,恐怕对身在辽东的中原避难之人当中也有巨大影响,难免会在辽东形成二日并立的局面,而公孙度公孙康父子本身就是靠打击辽东的土豪站稳脚跟的。要是坐视二袁兄弟这样的世家大族阶级领袖坐大,难免会坐不住位置,不如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再说,而且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示好,也能从朝廷那里得到点好处。
自从公孙度晚年的尝试和公孙康拉拢乌桓人的计划破产以后,公孙氏就再也没对中原动过念头,一心一意当土霸王了。不过辽东郡生口渐多,也是需要开疆拓土的。所以公孙康就对附近高句丽人与三韩人的地盘动了念头。
先说一下辽东郡周边的邦国,第一个是扶余国,其都城位于今日吉林省吉林市一带,此国地处松嫩平原,一贯是汉朝的好跟班,只是在公孙度时期,由附属于玄菟郡变为了附属于辽东郡,毕竟老大公孙度坐镇辽东郡呢。其东北方向,今日牡丹江、延边一带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一带,是挹娄国,是一个张广才岭-盖马大山地区的渔猎部落联盟。另外,还有汉朝在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敌人,高句丽。高句丽的王族,本出于扶余人,此国由五个部落组成,起初的定居点,是在玄菟郡的高句骊县,他们最初的反汉举动,也跟王莽的皇汉思想有关,王莽改“高句骊侯”的名号为“下句骊侯”,于是族人不满,奋起造反,慢慢地开始蚕食玄菟郡的领土。第一次西迁后的第二玄菟郡本身就位于山区,只设三县:高句骊、西盖马(今吉林集安一带)、上殷台(今吉林通化),难以控制各部边疆民族。所以高句丽人的造反就成了气候。高句丽人起初设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山城)。后来大概是为了躲避汉军打击,北迁到了西盖马县附近的山上的国内城(今辽宁集安),这座城池很有可能早在卫氏朝鲜时代就已筑成,因为相关考古发现曾发现有蔺相如戈、阳安君剑之类燕赵故土的兵器,很有可能是卫满手下的中原人带过来的。这也反映了高句丽人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山上居住,必要时有利于坚壁清野。后来明朝女真族的各部首领,筑城之时也依照此原则。
在公孙度到任以前,高句丽内部实际上已经更换过一轮王族了,按《三国志》的记载,是桂娄部取代了涓奴部。在王氏高丽文人金富轼所著的《三国史记》一书中,仅提到太祖王高宫在位百余年,日本历史学家井上秀雄在翻译朝鲜历史书《三国史记》时加注,表示怀疑在慕本王及太祖王之间还有数代失落的君主没有被记载进历史内,这可能就隐讳了高句丽内部斗争的事实。其后高句丽新大王高伯固曾经趁着汉朝顺帝桓帝时代的昏聩,进军辽东、乐浪二郡,杀带方县令,还掠走了乐浪太守的妻儿。但随后就遭到了汉朝玄菟太守耿临的讨伐,也开始服属于更强大的辽东郡。在建安二年(197年),高句丽与公孙度之间曾發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败,国都国内城被毁。于是次年,山上王高延优(《三国志》作“伊夷谟”)扩建了国内城北面的尉那岩城,并将其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迁都于丸都。然而此年,高句丽国都又再度被公孙康所攻破,可能辽东军的进军路线是沿着马訾水(鸭绿江)右岸上溯,只是公孙康下令纵火焚城,没有毁掉城墙,高句丽王也又一次逃跑了。为了打击高句丽对玄菟与乐浪二郡的侵扰。公孙康还把自家女儿嫁给百济王,以求合作。事实上,在东晋末年一代战神广开土王高谈德出道以前,高句丽一直就是一个可以被打成重伤(后来的毌丘俭、慕容皝也曾攻陷高句丽国都)但就是打不死的边疆小国,谁叫山沟里面方便躲避兵锋啊。
说道教训高句丽,我还要谈一谈东西两汉边疆战略的不同,西汉的政策,虽然不像原先秦朝一样又是焚书又是一味搞大工程之类,但本质上还是有一些古典军国主义特色以及先秦封建制的余风,朝廷派遣李广、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一代名将教训周边蛮夷的同时,各郡国(武帝下推恩令以后的郡国)其实也有自己的武装,称为“郡国兵”,大抵类似今时的武警吧。这种部队由太守所统率,平时可以维护地方治安,战时也可追随朝廷大军出征,捞一些战利品回来。而到了东汉,就废除了郡国兵制,罢郡国都尉。削弱地方兵权的同时,导致后来无力抵御外患,而豪强地主的部曲家兵或蛮族雇佣兵部队则迅速发展,同时也令中央军的负担大大加重,产生了乐府诗里所描述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景象。结果就是在汉末养成了董卓这类利用雇佣军的边地形军阀,以及袁绍袁术兄弟利用家族影响力招纳私兵的中央型军阀。甚至有的时候,地方土豪还和蛮族首领坐地分赃,袁绍与乌桓人的合作就是一例。
虽然从实际记载来看,早在汉安帝时期由于边疆不再太平,郡国兵制度就已恢复,但是各郡长官主要倚仗的武力,却往往是乌桓人之类的蛮族雇佣兵。东汉政府为了安置蛮族,还设立了“属国”这种郡级行政单位,汉安帝时还割辽西、辽东二郡置辽东属国(治昌辽县,今辽宁义县),以安置乌桓人,后来公孙瓒起家时,也担任过辽东属国长史(属国领导者属国都尉之副官)。东汉末年的乱世,从军事细节上看,也是蛮族雇佣兵与私家武装或民团(例如刘备起家时的武装)的天下。对于边疆地区,虽然仰仗蛮族雇佣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主动拓土开疆拓展生存空间,所以东汉末年的地方大员又有了一点“西汉化”的特色,只不过手下的武装不听朝廷指挥罢了,对于有威胁的蛮族势力,自然不会客气。袁氏与公孙氏对待蛮夷势力的不同态度,也是因为前者以有中央诰命作为根基,觉得小孩子胡闹胡闹无所谓,而后者则觉得你敢在我家门口撒野我就要你家好看。
除了开疆拓土以外,公孙康还在乐浪郡南部土地上新辟一带方郡,治带方县,以方便征讨伐当地原有的韩、濊族等勢力。也为中原移民拓展了生存空间。
公孙康之卒年,史无记载,但大抵是在公元220年前后,可能是与曹操前后脚奔赴了黄泉。公孙康死后因二子尚幼而无法继承辽东郡太守的职位,就由弟弟公孙恭继位。公孙康的一生,一直活得比较谨慎,也就是对高句丽之类蛮夷下手狠一点,但是对曹操掌控的朝廷一直很老实,也不像父亲那样巴望进入中原了,大概也是因为他这一代人从小在辽东长大,不像乃父公孙度曾在外面的州郡和朝廷中任职,对外面的世界也有所畏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op三国群英传SF  

GMT+8, 2024-11-30 05:58 , Processed in 0.0931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11op游戏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