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op三国群英传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三国群英传
查看: 44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备新野大败,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水镜先生一语道破真相

[复制链接]

1580

主题

1930

帖子

692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9:5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迁移新野百姓的故事,当年曹操举兵南下时,刘备携樊城、新野之民南渡。逃跑过程中,曾有人建议刘备丢弃随行的百姓,轻装简行,可是刘备不忍,虽然最后被曹操追上,险些被擒。刘备当时虽不忍抛弃子民,携众前行,但却留下了“仁义”的好名声。而这也显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段,里面可能包含有刘备宽仁信义的“真仁义”,也可能包含着刘备战术上的“假仁义”。那么刘备带走百姓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刘备
刘备当年投曹操时,曹操就曾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联孙权时,周瑜也认为他“终非池中物也”。但是比起曹操与孙权,刘备却半生辗转,这是因为他没兵没城,本钱也少得可怜,所以刘备要想立足于三国乱世,就没法走曹操与孙权的制霸之路,只能另辟蹊径,而刘备所选择的这条“蹊径”到底是什么呢?
曹操
首先,刘备将其“皇叔”的汉室宗亲身份号召力最大化,这实际上就是他的本钱,其次就是以仁义立身,《三国演义》中刘备曾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虽然这段话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但也符合历史上刘备的一贯作风。刘备以仁义立身,虽然屡战屡败,但名声却越来越大,前有“衣带诏”之义举,至荆州后又“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已经用这种方式赚下了立足的资本。
刘备
后来刘表病逝,曹操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此时刘备的机会也就来了。曹操虽强,但有屠城的“前科”,荆州百姓厌之更惧之,而刘备这个时候却带百姓一起撤退,更得“仁义”之名。当时诸葛亮劝刘备弃百姓而先走,但刘备不从,此举为其收拢荆州人士之心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后,刘备轻松得了荆州四郡,而这与他前段时间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
刘备
以上便是刘备的“真仁义”,那他的“假仁义”呢?刘备多步卒,曹操多骑兵,追击刘备的又是其精锐虎豹骑,此时刘备若要逃,恐怕也很难逃得过曹操的追击。而刘备是携百姓而逃,从长坂坡之战的过程来看,刘备在前,百姓在后,那么百姓有没有可能成为刘备阻挡曹操骑兵的缓冲带呢?其实这是有可能的。如果百姓留在新野,或者被曹操屠城,又或者成为曹操的人口资源,刘备无一所得。但如果携百姓而逃,若曹操追击不至,这些人口资源依然是刘备的,若曹操追击迅速,百姓还能减缓虎豹骑的进军速度。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刘备都能坐收“仁义”之名,何乐而不为呢?
百姓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刘备孤身逃走,那么城中剩下的百姓也并不会遭殃,因为曹操占据荆州之后,首先进行的就是安民,以曹操的智谋,必然深知百姓的重要性。而刘备却鼓动百姓和他同行,其实是为了自己“火烧新野”做好准备,当曹仁领兵进入新野城时发现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驻军城中,晚上就被火攻,导致曹军大败。试想一下,刘备如果不带走城中百姓,又如何施展火攻之计,若是烧死或者烧伤城中百姓,那刘备多年积累的“仁义”之名岂不是要付之东流了?
火烧新野
而且刘备的野心,在他三顾茅庐之前,被水镜先生司马徽看的一清二楚。当时司马徽对刘备说起“卧龙”诸葛亮时,就曾说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所周知,姜尚和张良皆乃世之名臣,姜尚擅于用兵,而张良长于谋略。司马徽这么说,意思很简单,诸葛亮是姜子牙,那刘备就是周武王,而诸葛亮是张子房,那刘备就是刘邦。其实刘备虽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其内心是有称帝想法的,而当时司马徽不仅说出了刘备的心思,还为他指明了一条实现梦想的路径。
水镜先生
其实,一个人如果“假仁义”一辈子,那就是“真仁义”了,无论如何,刘备仁义之君的名号,是无须置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0

主题

1930

帖子

692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2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8:46:44 | 只看该作者
刘备野心有多大?你把他四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就明白了!


很多人看三国这段历史,大部分都感觉,曹操是当时野心最大的一个人,他刚开始只是一个宠臣,但最后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想要自立为王,所以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一个枭雄,也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所以现代一些读者对曹操的印象并不好。那么在当时,除了曹操外,其他人就没有野心了吗?刘备一个一直打着恢复汉室旗号的人,他的野心就不大吗?其实不是的,我们从他给自己四个儿子取得名字就能看出来,刘备野心到底有多大!



看刘备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从一个做草鞋的平民百姓,到最后慢慢的一步步爬到顶峰,成为了三国之一的君王,这跟他会招揽人心和个人能力有关,但同样也跟他的野心有关,毕竟我们经常会听说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野心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他所能达到的成就,如果刘备不想统一三国的话,那么他也就没必要建立蜀国了。



当然刚开始刘备并没有将自己的野心表露的那么明显,他刚开始所做的一切,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要恢复汉室,也就是这个口号,为他招揽到了一批人才,后来他又跟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这样一来武将方面就有了最基本的包拯,后来他又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这样一来文臣武将都有了,同样要想能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立业,没有一点的收买人心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所以后来在遇到赵云后,刘备又用了摔孩子的方法,来获取赵云的忠心,最后在建立蜀国的道路上,这些人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要说刘备只是想恢复汉室,而自己没有一点野心,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然我们也能从刘备给自己四个孩子取得名字中看出来,刘备的野心确实非常大。刘备最出名的儿子应该就是刘阿斗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这个孩子,他还有其他三个儿子。



刘备的大儿子叫刘封,这个孩子是刘备认得一个儿子,当时刘备年龄已经很大了,但却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在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刘备就认了这个儿子。刘封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武将,也为后来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刚开始的时候刘备甚至想将他立为储君,不过后来他因为没有及时救援关羽,导致荆州失手,关羽被杀,他也因为这件事被刘备猜忌,最后丢了性命。



刘备第二个儿子叫刘禅,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阿斗,当时刘备摔阿斗,笼络赵云的心,确实是走了一步好棋。但阿斗并没有守住刘备他们打下来的江山,在诸葛亮立志完成刘备遗愿时,阿斗虽然表面上不反对,但其实心里还是不赞同的,因此在后来几次北伐中,并没有尽全力支持,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而诸葛亮也因为劳累过度身死,最终蜀国也走到了尽头。

其实除了这两个孩子在,刘备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刘永、刘理。不过这两人在当时也没有大的作为,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而当我们将刘备这四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我们会发现,刘备的野心也是非常大的,这四个字连起来就是“封禅永理”,如果我们联系一下古代的社会情况和政治制度,就会发现,这四个字绝对不简单。这个“封禅”在古代,其实指的就是祭祀天地,但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来完成的。而古代秦始皇就是这样做的第一人,所以这两个字也就表示,刘备也想像秦始皇一样一统天下。

而“永”指的则是永远,一直,“理”说的也是顺应天理,也有名正言顺的意思,这四个字连起来其实表示的就是,刘备不仅希望自己能一统天下,甚至还想让自己的江山永葆和平,并且能一直传递下去。这也表示刘备的野心,绝对不只是建立一个小小的蜀国那么简单。不过可惜的是,刘备在建立蜀国不久就离世了,而他的后代也没有能将他的想法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0

主题

1930

帖子

692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2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23:34:03 | 只看该作者
刘备起家之谜:拉屠夫张飞出资收逃犯关羽入伙

刘备的形象,经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起家之举的“桃园三结义”,因反映了古代草根阶层的心理寄托,长久地为人们所崇拜。不过若仔细看看史书《三国志》及相关史籍,研究刘备如何从最底层逐步发迹,便可看出他起初并没有什么仁义、忠厚的表现,反而是有些黑社会色彩。

“三国”的要人们若按解放后的标准填表,曹操、孙权的出身肯定是官僚地主,刘备却因曾经“织席贩履”而能填“手工业劳动者”这种好成分。他少时家贫,成年后经济条件才有所好转。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介绍,年轻时,刘备不喜欢读书,却喜爱狗、马和玩乐,“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甚至当地“大商”都“多与之金财”。家乡有钱人要向无官无职的刘备交纳保护费,“豪侠”都“争附之”,此人不是明显带有黑社会老大的味道吗?



遇到无政府状态的乱世,底层豪侠才有出头机会。公元184年,即刘备23岁时,“太平道”首领张角聚集信徒以头缠黄巾为标记,武装造反想夺权。缺少中央直属军队的东汉朝廷面对突发暴动,急令各州府征兵,草鞋贩子刘备就此有了建立私人武装的机会。

刘备起兵时需要花钱招兵买马,打造管制刀具,就拉当地有点小钱的屠户张飞出资加盟,接着又吸收被通缉的在逃犯关羽(《三国志》载他由河东“亡命奔涿郡”)入伙。这支私人武装以哥儿们义气作为精神支柱,组织性质与现代黑社会十分相似,即属于社会边缘人物以非法手段聚众,不以法制观念,而以黑道之“义”行事。关羽在中国封建社会成了感动千年的人物,后世朝廷对他追封为“关帝”,民间帮会组织也将他奉为宗师鼻祖而顶礼膜拜。实际上,这位“关帝”能引黑白两道尽折腰,靠的就是所谓“义”字,即无原则地对统治者和帮会老大忠心不二。

靠异端宗教发动的黄巾造反仅半年即被平定,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因讨伐黄巾军有功,得了一个县官。不久,朝廷派督邮(类似巡视员)到县城来办公事,刘备请求拜见,没有获准入见。刘备就直接闯进去绑了督邮,打了他200杖,然后“弃官亡命”。来巡视的上级不肯见面,刘备就把他绑起来暴打一顿并弃官,这是什么作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体现张飞嫉恶如仇的性格,把打督邮这笔账记到他头上,反而将刘备写成仁慈的劝阻者。为泄个人私怨而对朝廷命官滥用私刑,闯了大祸的刘备自然在官场呆不下去,被迫“亡命”游荡于河北地区,重操向商旅索取保护费来支撑本团伙的旧业。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引起军阀混战,此时刘备已聚集起一批人马,便率众加入群雄争霸,成为一个有点实力的小军阀。进入许昌后,他便被急于寻找支持者的汉献帝认作“皇叔”。但若从血缘上考证,这位“中山靖王14世孙”与汉献帝已是分炊了15代的本家。在十几年的转战中,这位与汉献帝15杆子才能打得到的“皇叔”为发展自己,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遇形势不利又会马上反戈一击,堪称比近代山西军阀阎锡山早1700年就发明了“存在高于一切”的处世哲学。

此时的刘备不仅逢人便自称“大汉宗室”,头上还加了“豫州牧”等一系列官衔,并处处以“爱民”和待人宽厚来标榜,可谓彻底将自己由“黑”洗“白”。

公元207年,刘备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求得了诸葛亮出山相助,以几千兵卒和新野一小县的实力,终于迈上角逐天下的正途。通过与孙吴联盟击败曹操而据荆州,再以协助刘璋之名入川而夺人基业,刘备所部发展为国内三大军事力量之一。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但仍“以礼待先朝之主”。刘备却大造汉献帝已遇害的政治谣言,于221年建立蜀汉朝廷并自称皇帝,就此完成了黑道──军阀──称帝之路。



今天,我们除去封建正统观加在刘备头上的光环,并不否认他从一介布衣起家而能创建霸业的才干,反而更能看到在当时残酷的众雄相斗中容不得温良恭俭让。刘备能与文武兼备的曹操并列为“天下英雄”,说明他不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都是一个历史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op三国群英传SF  

GMT+8, 2025-1-22 12:40 , Processed in 0.2056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11op游戏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